您的位置:首页 >基金 >

公募行业“重固收、轻权益”局面或被扭转 权益投资迎春天?

公募行业长期以来的“重固收、轻权益”的局面或被扭转。

近期,从基金注册改革提速,到收紧债券类产品的审批……监管层释放出了推动权益投资发展的信号和决心。

从业内的反馈来看,新政策的引导效果显著,基金公司普遍对产品布局进行了调整。

审批提速

最快5个工作日

“公司正在积极上报权益类基金。”近日,多家基金公司向《国际金融报》记者表示。

从重固收到重权益,基金公司产品布局转变的背后,是监管有力的政策引导。10月以来,监管先后出了两记重拳:

一方面,鼓励基金公司发行权益类产品,包括股票型、混合型基金,以及权益类ETF产品,并加快审批速度;

另一方面,对债券型基金、债券指数基金等非权益类产品,在申报数量上加以限制,超额在报产品要求撤回。

重拳一出,掷地有声。证监会官网信息显示,权益类基金的审批节奏明显加快。华安基金申报的华安优质生活混合,从接收材料到拿到批文,仅用时5个工作日,创下近三年公募基金获批速度之最。

审批进度表上最新获批的一只基金,来自国海富兰克林基金旗下的海富兰克林基本面优选混合。从10月11日被接收材料,到10月24日拿到批文,该基金仅用时10个工作日。

而在今年上半年,多只权益类基金的审批流程长达2-3个月。

博时基金认为,加快公募基金产品注册速度,特别是突出权益类基金的优先发展地位,反映了监管部门为推动资本市场健康发展,对基金行业未来发展方向的政策引导。

现实问题

心有余而力不足

《国际金融报》记者了解到,审批制度调整后,部分基金公司对产品布局进行了调整。深圳一家大型基金公司人士表示,公司接下来会加大权益类产品和指数ETF类产品的布局。

上海一家合资基金公司表示,最近注册机制变化对公司影响不大,“因为我们本来就是以主动权益产品为主,没有那么多债基要报。产品布局也还是根据自己的节奏向前走,持营和新发都以主动权益产品为主。”

有基金公司庆幸赶上了好时候,“我们今年发了不少固收产品,后面正好想布局权益,但是已经没有存货了。新规出来后,赶紧上报了一批权益类产品。”

也有基金公司感到焦虑。上海一家大型公募人士李志(化名)向《国际金融报》记者直言:“发展权益基金哪有那么容易!”

李志表示,基金公司无疑是有动力去发展权益类产品的,因为收取的管理费远高于固收类产品。但是,权益投资人才不足和缺少历史业绩支撑,也是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。

一方面,权益类基金经理数量有限,短期之内无法培养新人。据Wind统计,目前公募基金经理共计2081名,其中权益类基金经理(包括股基、混基、QDII)为1448位。而权益类基金数量多达3670只,人均管理数量2.53只。

“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,过去基金公司会通过‘挂名’来解决人手不够的问题,但这一做法在今年下半年受到了监管关注,并对基金经理‘一拖多’做了数量限制。”李志认为,基金公司的当务之急,是扩大权益投资队伍。

另一方面,当前股市处于结构化的震荡市,非常考验基金公司的投资能力。如果主动投资能力不足,也没有历史业绩的支撑,基金公司的权益产品规模很难做起来。

釜底抽薪

权益投资“春天”来了?

过去,或为了扩大管理规模,或因权益投资能力不足,基金公司大多在固收领域攻城略地,导致公募行业整体结构失衡,也导致公募基金的投资工具属性弱化。

截至2019年6月底,权益类基金(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)规模约为2.7万亿元,低于2007年底的2.99万亿元,在公募管理规模中占比20.32%,低于货币基金(58.01%)和债券型基金(20.96%)的规模占比。

济安金信基金评价中心研究员张碧璇向《国际金融报》记者指出,当前公募基金行业规模结构性失衡,权益类产品停滞不前的情况,既有资本市场本身有效性不足、优质标的稀缺的原因,也有基金公司专业能力不足、销售模式缺陷的问题。

一些中小型基金公司为了快速扩大规模而不断发行固收类产品,一方面造成了重规模不重结构的畸形发展,另一方面没有精心打磨过的产品最后又面临同质化的问题。

在釜底抽薪般的监管导向下,公募行业会迎来权益投资的春天吗?

天相投顾投研总监贾志在接受《国际金融报》记者采访时表示:“权益类产品的发展,比起市场环境,更重要的是需要长期投资者的参与。目前来看,春天还很远。”

“权益类基金的发展归根结底要依赖权益市场的稳健增长。”张碧璇认为,如果股市不能改变频繁炒作、波动剧烈的问题,只靠公募基金一个行业,也无法突破权益类产品的发展瓶颈。

(国际金融报记者 蒋金丽)

关键词: 权益投资

热门资讯

图片新闻